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田甜通讯员钟霈宁甘雪娇
“看,气球自己飘起来了”“这烟雾好像仙境啊”,8月6日,浏阳市沙市镇团农村的暑假公益课堂上,一场场别开生面的“魔法秀”正悄然改变着孩子们对科学的认知。
46岁的高中化学老师朱幸平,利用暑假时间连续5年陪伴妻子回老家,义务为村里的孩子们开展趣味化学实验,将课本上的公式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奇幻现象。
从30人的义务辅导班到60人的实践大课堂
“我和妻子都是老师,自己的孩子需要辅导,看到村里很多孩子父母在外打工,缺少陪伴,就想着把孩子们叫来一起学习。”朱幸平回忆,5年前的暑假,听闻邻居老人为孙子沉迷手机不做作业发愁,便萌生了义务辅导的想法。在村委会支持下,夫妻俩利用村部会议室,开启了公益之旅。
“我们只有暑假回来,所以每年办一次。第一年假期的辅导班主要是辅导作业,后来觉得太单调了。”朱幸平告诉记者,在村委会的持续推动下,从第二年暑假开始,课程内容不断丰富。“村部召集了许多志愿者,带领孩子们画画、做手工。”朱幸平表示,参加暑期公益课堂的孩子大部分是小学生,也有小部分初中生,鉴于年龄跨度大,层次不同,授课重心放在实践与艺术类的活动。“最多时一个组来了60多个孩子,村部会议室里都快坐不下了,第二年就转到了大会议室,规模越来越大。”
既是“魔法师”,也是孩子们的安全守护者
“做这些实验的目的是培养他们的理科思维,让他们通过接触产生兴趣,参与实验,便于日后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。”朱幸平深知,抽象的科学概念往往难以理解,而化学实验带来的视觉冲击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好奇心。旋转的气球仿佛被施了魔法悬浮空中,干冰升腾的雾气营造出宛如仙境的场景,火焰在试剂作用下变换色彩……这些奇幻的实验背后,是朱幸平精心设计的物理化学知识科普。
“关键要找到孩子们感兴趣的现象和问题。”谈及焰色反应实验,朱幸平分享了教学秘诀。实验开始他会抛出与烟火相关的问题,比如“大家心目中的漂亮烟火是什么样子的”“为什么烟火有不同的颜色”,勾起孩子们的好奇心。随后,通过简单的原理科普,重点讲解焰火颜色的成因,再通过提前设计的火焰接力游戏和实验操作,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并观察火焰的变化。“课堂最后,孩子们也就可以理解火焰颜色由含金属元素的物质决定,而非颜料。”朱幸平说。
每次化学实验前,老师们会给所有孩子发放护目镜和橡胶手套,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,以防化学试剂溅到眼睛或者灼伤双手,“我们还会增设健康科普的课堂,教孩子们急救知识,帮助孩子们树立安全意识。”
“一个游戏,一个科普”,这个简单的承诺,朱幸平已经坚守了5年。“未来计划引入更多生活化的实验,比如厨房中的化学反应、生活中的物理现象,让科学真正走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。”在朱幸平看来,孩子们好奇的眼神、每一次勇敢的尝试,都是他坚持公益教学的动力。这个夏天,朱幸平的“魔法”仍在继续,而那些被点亮的科学梦,正在孩子们的心中悄悄发芽。
下一篇:没有了